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从社区治理到田间地头,当阳市一批扎根基层的能人,正以不同方式激活内生动力,赋能乡村振兴,在不同赛道上共同书写着“能人带乡邻,共富向未来”的当阳答卷。
“天晴一把刀,下雨乱糟糟。”这是坝陵街道精耀村曾经的真实写照。而如今的精耀村,户户通了硬化路、家家住上大砖房、处处都有欢声笑语……随处可见乡村振兴的新气象,这背后离不开村党总支书记李家长的辛勤付出。

精耀村地处丘陵岗地,田块分散,地力薄弱,农业发展充满挑战。面对村集体年收入仅10万元、无力承担大规模改良投入的困境,李家长积极奔走,多方筹措资金,成功争取“旱改水”等农业项目。
基础设施改善之后,如何创新经营机制成为关键。李家长大胆探索,决定成立由村集体牵头的市场经营主体,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

“村党组织自主经营,凝聚老百姓的心,把老百姓绑在一起,共同经营我们的合作社。”李家长介绍说,“我们成立了精耀村种植专业合作社、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和劳务输出有限公司,统一种子采购、统一整田、统一播种、统一防虫治病田间管理、统一收割销售。”
这一系列举措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获得了就业机会,切实提升了村民收入。

李家长还积极推动资源整合,牵头推行“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新建1000亩特色水稻基地,发展药材种植180亩,大棚蔬菜200亩,每年为村集体增加50万元收入,带动150人实现家门口就业。
在李家长的带领下,精耀村依托规模化经营与社会化服务,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强村富民之路。
在位于玉泉街道金沙村的公母山红辣椒专业合作社的蔬菜大棚里,村党总支书记杨杰正在查看广东菜心长势,为村民讲解蔬菜科学管护技巧。

近年来,杨杰采用“公司+基地+农户”运营模式,大力发展蔬菜、红薯等富民产业,带领村民致富增收。
然而,杨杰探索发展蔬菜产业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几年前,蔬菜市场行情陡然下跌,市场价与农户年初签订的合同价每斤相差0.5元,杨杰毅然按照合同为老百姓兑付,最终自己亏损了100多万元,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对农户的承诺。同时,他还与25户家庭困难的农户签订帮扶协议,送种子、送技术,帮助每户每年平均增收4000元。

“亏了谁也不能亏了群众,这是我应该做到的。”杨杰说,“钱没了可以再挣,人心没了,这个村也就搞不好了。”
大力推动农业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种植,是发展农业生产、带动村民增收的有效途径。目前,全村流转土地6000亩,通过土地流转规模种植,合作社辐射带动周边农户扩大蔬菜种植面积至800余亩,200多名剩余劳动力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特色农产品远销四方,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生活环境日益改善,金沙村村民们在杨杰的带领下,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社区治理千头万绪,最考验的是如何把群众的心聚起来、把发展的劲拧成一股绳。面对基层治理中的各种难题,玉阳街道付家岗社区党委书记熊晓华选择从最棘手、群众反映最强烈的地方破题。

市一中教职工住宅小区因学校搬迁,小区陷入“管理真空”,居民对新物业也顾虑重重,既担心服务不到位,又怕收费高、随意涨价。
熊晓华带领社区干部开展入户走访和居民议事会,广泛听取小区居民的意见建议,同时对大家关心的小区管理问题、物业收费标准、能够享受的折扣和优惠等问题给予解答,让“疑惑”随时随地化解在“家门口”。

“我们通过入户走访,掌握居民对小区管理的所需所求,以高票通过引进专业化物业公司进驻服务,让小区有人管、管得好,让秩序卫生得到有效改善。”熊晓华说。
解决了小区“内部管家”问题,熊晓华又将治理重心延伸至“公共空间秩序”。他带领社区干部再次“沉”下去,提出设置潮汐马路市场的想法,建议就近设置临时疏导点,让经营秩序与城市烟火气和谐共存。

在破解一个个治理难题的同时,熊晓华还注重“育根”强基,带头组织干部培训,推动年轻社区工作者走进群众、了解民情、服务民需。如今的付家岗社区,基础设施持续完善,活动阵地更加充实,社区治理真正从“有人管”迈向“大家干”,形成了协作共管、持续优化的良好局面。
从土地里刨出“新希望”,从产业中蹚出“致富路”,从治理中聚起“民心力”,这些基层能人,用扎根乡土的坚守、破解难题的智慧,让当阳乡村振兴的图景越绘越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