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窗口期 织密安全网

本网讯(李伟)立夏已过,防汛抗旱工作进入关键阶段。为全力抢抓窗口期、织密安全网,当前,我市各地各部门紧锣密鼓地推进防汛抗旱各项工作,将“防”的功课做足,把“备”的功夫下实,备战汛情旱情“大考”。

提升防汛应急战斗力

模拟汛期山洪灾害应急疏散,对“受困群众”进行转移救治……日前,玉泉街道开展了防汛抢险应急演练。进入汛期以来,各地组织多场次、不同情况的应急演练,通过实战演练,检验应急救援和协同处置能力。截至目前,全市共有24支应急救援队伍、2000人,备有各类应急物资、装备219类78000余件,为应急抢险救援做好了准备。

“我们应急管理部门和水利部门,严格执行24小时双线值守,时刻关注天气变化,做到研判水情,切实把防汛抗旱工作做细做实。”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工作人员徐帆说。

催生科技赋能向新力

从气象水情的监测与预警,到各类监控设备和大数据的运用,各种新技术的应用让防汛抗旱工作更智慧。

位于沮河干流的向家草坝水库是我市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主要作用是拦蓄河水,满足下游的农田灌溉及生产生活用水。在水库值班室内的大屏上,通过宜昌市水旱灾害防御调度指挥系统,不仅向家草坝附近的水情、雨情一目了然,其他地区山洪、水文、气象等多部门水雨情数据也清晰可见。

黄家湾水利水电有限公司办公室工作人员叶祥介绍道:“这套设备既能够及时地监测水情和水文信息,又能和防汛指挥部包括宜昌水利部门和整个流域上下游进行信息共享,实现汛期快速反应。”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系统实现了宜昌范围内多个数据共享,确保了整个灾害预警信息及时地上传下达,水库水情及状态的实时同步共享,基本实现了智慧防御。

技术设备与防汛抗旱的各个环节紧密相连,让大数据“跑”在水情、旱情的前面,才能在真正出现突发状况时为科学应对赢得时间。

夯实水利基建支撑力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一头连着民生福祉,一头连着未来发展,水利工程是应对汛情、旱情的硬件支撑。

在半月镇红光村,余家垄泵站的出水口,汩汩清水通过水泵从百里长渠抽到渠道内,流向下游的农田。余家垄用水协会会长陈圣春告诉记者,这片区域地势较高,需要提水灌溉,之前泵站因设备老旧、抽水效率低,每到需要用水时往往十分着急。目前虽然新站房建设还未完工,但配套管道、水泵等设备已经从5月18日10时起启用,保障了下游5400多亩农田的灌溉用水。

“这个泵站建好以后,应对旱情我们基本不用担心,因为随时随地都可以满足我们老百姓需求。”陈圣春说。

余家垄泵站始建于1970年,拆除重建工程隶属于巩河灌区新建扩建工程项目。近三年来,我市持续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各类水利项目23个,共计投入资金9.5亿元,除了3大灌区改造项目外,还通过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市城乡供水一体化等工程项目,为现有的水利工程“强筋壮骨”,优化水资源配置,有效增强了防灾减灾和应对旱情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