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王宇)诚信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表现在新生代青年的很多方面:行为对自身本分的认定、德性的修养、信仰、理想或生命境界。从行为的角度看,一种是我们经常说的不欺,是比较基础的诚信;第二种是指每个人安分守己,实事求是;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言必信、行必果;第三种是过一种豁达坦诚、表里如一、不假外求的生活作为一种德性修养,诚信在境界上也有差别。最低的诚信是基于避免惩罚而讲诚信,略高境界是出于获得实际利益而讲诚信,更高境界是追求荣誉和承认。
2011年7月,《小康》杂志社发起“中国人信用大调查”,反映出公众对当前中国社会诚信状况的不乐观。在诚信职业榜上,军人、农民、学生、教师和农民工,被选为本年度公众心中最讲诚信的五个群体。
每一个人的出生就进入了一个社会关系网络。大量的调查显示,新生代青年在异地生活和工作,能够给他们提供帮助和心理安慰的主要还是以亲属、老乡、朋友为主的社会关系网络。首先是因为这样的关系最容易找到,其次是他们更信任这样的关系,认为可以避免上当受骗。事实上他们找工作、遇到危机所依靠的社会资源确实以这样的社会关系为主。
从流动开始至今的十几年,尽管进城青年对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逐步得到承认,各种制度和管理也跟着有利于他们权益的方向发展,但是他们的工作地位仍然处于下层,经常性地受到侵害和忽视,他们遇到各种诚信危机时在很多情况下能够提供的帮助是有限的,例如拖欠工资、工作时间、劳动安全、精神健康、性骚扰、惩罚和歧视等。人们对这一群体所遭遇的不公也越来越不能容忍。
各级政府旨在主导诚信体制的建设、建立,同时更需要企业和公司、工会、妇联和共青团组织体系、其他社会力量,包括国内一些公益机构、媒体、知识分子、专业人士(如律师、医生等),包括国际组织、慈善机构、志愿者、个人等共同来酿造、建设。
随着若干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诚信问题也深深左右、腐蚀着新生代青年的思想。电脑、手机上网成为了新生代青年获取信息和自娱自乐的主要方式,不仅要宣传、要引导,还要教育,让所有领域、所有人都树立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