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潮涌汉江千帆竞

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强调,“努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打造内陆开放高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新时代新征程襄阳科技创新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

襄阳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2002家,位居全省第二;汇尔杰助力“石头版”五星红旗闪耀月背,带动产业变迁;德普电气、金鹰重工参与攻关的2项科技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金鹰重工生产的接触网作业车和轨道平车从湖北襄阳发出 图片来源:中工网

回望2024,襄阳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一次次在汉江两岸奏响科技创新“最强音”。

展望2025,被省委、省政府赋予“打造中西部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新定位的襄阳,牢记殷殷嘱托,切实把科技创新高地建设放在事关全局的重要位置抓紧抓实,让科创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多维施策
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圈

科技创新的蓬勃发展,离不开优质创新生态的支撑。

围绕创新要素“阳光、土壤、空气、水分”,襄阳从政策供给、平台搭建、要素保障、环境营造四维发力,推动全周期创新支持体系构建。

一年来,襄阳市出台创新政策,高标准编制《襄阳市科技创新“十五五”规划》《襄阳市推进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研究出台《襄阳市关于促进汉江流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若干措施》《襄阳市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实施方案》,让“阳光”更明媚。

一年来,襄阳市搭建创新平台,高标准建设国家农高区,一体推进重大创新平台、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建设,谋划建设磷化工产业技术研究院,让“土壤”更肥沃。

一年来,襄阳市营造创新氛围,通过承办“2024东湖论坛”智慧农业平行论坛,举办襄阳·武汉理工大学政校企合作推进会暨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创新论坛、襄阳科技创新平台企业家开放日、“好技术”大赛、医疗行业科技成果创新大赛等活动,让“空气”更清新。

襄阳·武汉理工大学政校企合作推进会暨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创新论坛。图片来源:武汉理工大学

一年来,襄阳市强化创新服务,通过与武汉理工大学襄阳示范区、湖北隆中实验室联合签约,共同建设襄阳科学教育创新基地;打造襄阳市企业创新能力评级系统,积极推广企业创新积分制,建设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金网,不断丰富科技金融信贷产品,让“水分”更充沛。

良好的生态环境激发出创新热情:2024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562.61亿元,新增3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6家新型研发机构获2024年度省绩效评价优秀等次。

双链融合
激活发展“新”动能

科技创新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近年来,襄阳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紧扣“144”现代产业集群和“6+2”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开展科技攻关,取得突破性进展,展现了“襄阳智造”的强劲实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湖北德普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参与完成的“大容量电池储能系统数智化测试与控制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攻克大容量电池储能系统数智化测试与控制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难题,实现电池储能系统全链技术突破,开创了我国能源转型新格局,提供了应对碳中和全球治理挑战的“中国方案”。

湖北德普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派繁忙景象。全媒体记者 谢勇 通讯员 卫星 摄

湖北文理学院牵头完成的“国产高档数控机床多源误差协同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创新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精度误差补偿系统。其零件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与国外数控系统机床处于同一水平,部分功能、性能指标超过同类型进口数控系统。

襄阳中车电机技术有限公司牵头完成的“中低速磁浮列车牵引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推动了我国磁浮列车技术跨越式发展,为我国磁浮列车装备创新发展、实现从“跟随”到“领跑”作出了重大贡献。

襄阳市中心医院牵头完成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自噬相关机制与临床诊疗推广应用”项目,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治疗提供了全新的科学依据和解决方案。研究成果已推广至全国十余家三甲医院,每年惠及千余名患儿,为精准医疗提供了重要支撑。

从精密制造到交通发展,从医疗健康到民生福祉,在襄阳这片热土上,科技点亮了“智慧之光”。

今年4月,湖北省科技厅发布2025年度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立项项目清单,襄阳129个项目获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立项。这些创新项目将在推动产业升级、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照亮襄阳发展之路。

校企协同
让科技与产业双向奔赴

2024年,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泽山的科研成果在老河口市完成转化,获55亿元投资建设智仁景行高活性金属材料产业园。

“项目启动后,双方紧密合作,进度符合预期,成果初步显现。”王泽山院士在考察项目进展情况时表示,紧密结合区域产业发展是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的关键落脚点。

近年来,襄阳市常态化举办成果对接活动,探索“企业出题、平台解题、金融助力、政府破题”模式,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需求的“出题人”、创新过程的“参与者”、成果转化的“受益人”,让高校和创新平台成为产业升级、技术创新、人才汇聚的主阵地。

“该类智能装备3年可为企业带来1亿元的销售收入。”今年1月,在襄阳华中大研究院建设发展工作会暨华科成果推介会上,襄阳博亚精工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与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宋宝教授团队签订冶金领域全电式轻量化直驱装备系统研发项目,旨在解决冶金领域关键核心设备国产化配套问题。

襄阳华中大研究院建设发展工作会暨华科成果推介会 图片来源:汉水襄阳

今年3月,在湖北隆中实验室首期企业家开放日活动上,武汉理工大学、湖北隆中实验室联合发布百项科技成果,旨在推动更多“实验室技术”转化为“生产线产品”。武汉理工大学襄阳示范区党委书记、湖北隆中实验室执行主任戴福祥表示,今后将围绕汽车零部件、智能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细分领域,常态化举办“小而精、专而实”的对接活动。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一个个创新成果正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攀高逐新。

潮涌汉江千帆竞。站在新起点的襄阳,发展其势已成、其时已至、其兴可待。

记者:杨洋

通讯员:常丽 李雄

编辑:李天一|责编:张丽

审核:周锴 刘德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