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关键在人。
近年来,当阳市以产业为纽带,吸引一批有技术、有情怀的能人返乡创业。从蔬菜大棚到生态养殖,从分散经营到全产业链发展,他们用智慧和汗水,在田间地头“种”出乡村振兴的新希望。

90后村民张丰和80后村民杜江龙,是土生土长的坝陵街道群益村人,从小一起长大的他们,成年后都选择去沿海城市打拼。去年五一期间,张丰返乡探亲,看到田里的蔬菜长势喜人,运菜的车辆往来穿梭,红火的场景让他萌生了回乡发展的打算。
找到村干部,了解产业现状,又反复与家人进行沟通,经过几个月的准备,张丰辞掉工作,回乡承包了100多亩田,并动员了包括杜江龙在内的5个好友,一同返乡种植蔬菜。
杜江龙最初有些犹豫,“我在外面一年能挣接近10万元,回来怕赚不到钱,万一再亏本,心理落差就太大了。”
眼见好友们踌躇不定,张丰更坚定了决心,不断给大家打气:“我那会想的是,把他们叫回来了,要对他们负责,这件事情无论如何都要做好。”
经过多年的摸索,村里已经形成春秋种蔬菜,夏季种粮食的产业格局。去年9月,正值蔬菜种植季,张丰在60亩田里种下了莴苣苗,村里的合作社统一提供种苗和管理技术,村委会提供低价有机肥,张丰和团队主要负责种植管理和采收。在莴苣生长的几个月里,张丰常常整夜睡不着觉,“11月打霜的时候,我整夜守在棚里,怕霜把蔬菜弄坏了。防治病虫害的时候,也是反复查阅各种资料和向别人请教。”
经过3个月的努力,去年12月,张丰的60亩田里,收获了40多万斤莴苣,“人均赚了10多万元,种植一季比原来一年赚得还要多,这条路没走错。”
今年,张丰和他的朋友都决定留在家乡,陪伴家人,乐当新农人。“既有自己的事业,又可以每天照顾到家人和小孩,回家乡发展不比外面差。”杜江龙说。

走进当阳山洼洼食品有限公司养殖基地,漫山遍野奔跑的双莲鸡映入眼帘。“这1000亩的养殖场,有2万多只双莲鸡。”公司总经理袁长城介绍道。
90后的袁长城曾经在韩国留学,2019年回国,2022年底返乡创业。经过多方考察,他发现淯溪镇八景坡村多山丘,适合双莲鸡的生长,于是在这里建立了生态养殖基地。
“双莲鸡生长周期为八个月,两三个月时双莲鸡的体型基本成熟,在余下五个月时间,通过林间散养及粮食喂养保证双莲鸡肉质紧实。”袁长城说,“每隔两个月我们会集中进一批鸡苗,免费分发给村里的老百姓,喂到八个月时我们再收购回来。”
通过“公司+农户+合作社”的养殖模式,目前已带动周边50户农户喂养双莲鸡,实现了增收致富。同时,公司还就近收购周边农户的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用于饲养双莲鸡,不仅大大节约公司粮食运输成本,也为农户增添一份收入。
据了解,山洼洼食品有限公司2024年双莲鸡出栏量已达10万只,2025年预计突破12万只。今年,山洼洼食品有限公司逐步向养殖、加工、销售为一体全产业链方向发展。
在公司的加工车间,工人正熟练地将鸡肉洗净、剁块,随后进行配料、爆炒、烹煮、包装,运往冷冻车间。这些产品采用多渠道融合售卖的方式,进一步扩宽产品销路。
“我们目前已开设实体餐厅,并计划将餐厅开到宜昌及周边县市区。”袁长城说,未来他希望当阳特色双莲鸡能飞入更多百姓餐桌。

采摘、装袋、打包……清晨6点,坝陵街道苏河村蔬菜专业化种植龙头合作社带头人刘军便和村民们早早地忙碌了起来。
“这批蔬菜即将运往三峡物流园,再批发到全国各地。”刘军告诉记者,通过对栽种时间的巧妙把控,苏河村的蔬菜提前30天抢鲜上市,巧打时间差,赚起了错季钱。
刘军长期在宜昌从事蔬菜批发,却一直有着“回乡打造特色产业,带富一村乡邻”的梦想。2015年,他回到苏河村,投资200万建起蔬菜大棚,专门做蔬菜种植、销售。
为了提高蔬菜品质,刘军着力在蔬菜种植技术、管理上下功夫,带头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和新设备,采用精细化、标准化的种植模式,推广适宜本地种植、稳定性好的优质蔬菜品种。他还利用农闲时节跑市场,积极联系宣传,拓宽销路。
现在的刘军,俨然是一个蔬菜地里的“土”专家,只要查看一眼田间的蔬菜长势,对于何时疏枝、何时授粉,补充何种元素,他早已了然于心。依托专业技术支撑,如今,苏河村的蔬菜种植实现了量稳质优。
短短几年时间,刘军的蔬菜销量逐年增加,稳稳占领了本地市场。他大胆创新,将村里的4个蔬菜专业合作社整合成为联合社,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产供销全链条服务,以辐射带动更多的农户增收,为当地村民铺就了一条“增收致富”路。
福园惠种植专业合作社就是其中之一,监事长罗伟龙对加入联合社十分满意,“摆脱了单打独斗,菜的品种齐全,品质有保证,价格更高了,还不愁销,设施农业每亩收益可以达到近1万元。”
目前,苏河村发展有1500余亩蔬菜,依靠成立的联合社,年销售额突破3000万元,共带动农户450余户,提供务工岗位200余个,农户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
